這種受文化影響的迷思往往難以察覺,因為它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文化和傳統之中。華人文化尤其強調謙遜和低調的作風,鼓勵人們不要高調地彰顯個人能力和才華,淡化個人成就,避免引起注意。
華人社會比較缺乏讚美文化,但同時「反擊讚美」的現象卻十分常見。例如,當有人稱讚另一個人說:「你的英語真好!」被稱讚的人會迅速反駁並否認這個讚美,回答說:「哪裡好?我的英語並不好。」在這種「反擊讚美」的傳統驅使下,如果我們不立即在他人面前否認讚美,就會被認為是傲慢的表現。
此外,這樣的文化容易形成「比較思維」,這種思維模式下常常引發羞辱感。舉例來說,當某人在他人面前示弱,這自然地使對方被看作是較強的一方。因此,當我們強調自己的優勢時,暗示對方相對較弱,這可能給對方帶來羞辱或難堪感。
特別是在恐懼的驅使下,我們常常會表現出謙遜的特質。這源於內心的擔憂,擔心自己不被他人或社會接受。因此,我們透過看似謙卑的言語和行為來取悅他人,以塑造良好的形像,獲得他人的認同。然而,這種謙遜文化並不等同於真正的謙卑。